2022年! 26個(gè)省級行政區的(de)能源規劃都在(zài)這(zhè)裏了(le/liǎo)!(上(shàng))
近一(yī / yì /yí)段時(shí)期,已經有多個(gè)省區市陸續公布了(le/liǎo)各自的(de)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全文/摘錄。其中,“雙碳”成爲(wéi / wèi)多地(dì / de)2022年工作的(de)重頭戲之(zhī)一(yī / yì /yí)。而(ér)在(zài)各地(dì / de)政府工作報告關于(yú)碳達峰、碳中和(hé / huò)的(de)相關表述中,“有序推進”成爲(wéi / wèi)高頻詞彙。
具體而(ér)言,與能源環境服務有關的(de)内容如下所示:
北京
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。堅持節約優先,以(yǐ)科技創新爲(wéi / wèi)牽引,大(dà)力開展節能全民行動,穩步推進碳中和(hé / huò)行動。不(bù)松勁、不(bù)懈怠,持之(zhī)以(yǐ)恒深化“一(yī / yì /yí)微克”行動,持續改善空氣質量。推動出(chū)台節水條例,深入開展“清管行動”,完成第三輪城鄉水環境治理。優化提升生态系統多樣性、連通性和(hé / huò)安全性,确保新一(yī / yì /yí)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圓滿收官。
上(shàng)海
全力推進三大(dà)産業“上(shàng)海方案”。加快培育壯大(dà)發展新動能,強化新賽道(dào)布局和(hé / huò)終端帶動。促進人(rén)工智能深度賦能實體經濟,實施新一(yī / yì /yí)代人(rén)工智能算法創新行動,布局發展一(yī / yì /yí)批智能終端産品和(hé / huò)機場、建築、能源等場景應用。
全面發力“五型經濟”。大(dà)力發展金融、航運等領域高端服務業,推進國(guó)際金融資産交易平台建設,推動航運運價指數期貨上(shàng)市,支持綠色金融、科技金融、跨境金融等業務創新,堅決守住不(bù)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。
積極落實碳達峰碳中和(hé / huò)目标任務。有序推動重點領域、重點行業開展碳達峰專項行動。加快闵行燃機、海上(shàng)風電等項目建設,新增光伏裝機30萬千瓦。堅決遏制高耗能、高排放項目盲目發展,淘汰落後産能500項,推動500家重點用能企業節能技術改造,新增50家綠色制造企業。推廣綠色建造方式,發展節能低碳建築,實施公共建築節能改造400萬平方米。新投放3000輛新能源公交車,全面完成内河泊位岸電标準化改造。
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。全面完成第二輪清潔空氣行動計劃,加強流動源污染防治,持續推進工業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,完成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。開工建設白龍港三期污水廠、合流污水一(yī / yì /yí)期複線、48座雨水調蓄池,建成竹園-石洞口、白龍港-海濱連通管。加快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四期、吳淞江工程新川沙河段建設,整治河道(dào)140公裏,建成15個(gè)生态清潔小流域示範點,推進海洋生态保護修複。加強土壤污染防治。推進固體廢物減量化、資源化、無害化處理,開展可循環快遞包裝應用試點,加強建築垃圾收運處置管理,鞏固提升生活垃圾分類成效,啓動建設7座濕垃圾資源化利用設施,推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(dào)42%。深入實施第三輪金山地(dì / de)區環境綜合整治。完成中央生态環保督察整改任務。
重慶
建設一(yī / yì /yí)流創新平台。高質量建設廣陽灣智創生态城,聚焦“智慧+”“創新+”“綠色+”,建設重慶腦與智能科學中心、廣陽灣實驗室,探索打造零碳示範産業園,培育零碳工廠、智慧交通、智慧建造等應用場景。
大(dà)力發展數字經濟。豐富智能化應用場景,構建“8611”一(yī / yì /yí)體化場景建設體系,打造10個(gè)“5G+工業互聯網”試點示範項目,創建國(guó)家級工業互聯網創新展示中心。夯實數字基礎設施,深化“雲長制”改革,持續加大(dà)5G規模組網建設力度,提速建設中科曙光、華爲(wéi / wèi)、京東等計算中心和(hé / huò)城市大(dà)數據資源中心,規劃布局空間互聯網,建成投用西部數據交易中心。
構建現代基礎設施網絡。建設多渠道(dào)能源網,暢通北煤入渝通道(dào),啓動川渝特高壓交流工程,推進三峽電、川電、疆電入渝,提升頁岩氣勘探開發力度,開展水電、風電、光伏發電等内部挖潛,确保能源安全穩定供應。
有序推進“雙碳”工作。制定碳達峰碳中和(hé / huò)實施意見、碳達峰實施方案,調整優化能源、産業、交通運輸、用地(dì / de)結構。落實“三線一(yī / yì /yí)單”制度,嚴格“兩高”項目準入要(yào / yāo)求,統籌做好能耗“雙控”和(hé / huò)能源保供。全面推進綠色制造、綠色建造,開展綠色低碳技術攻關,加快重點行業清潔生産改造、煤電機組節煤減排改造和(hé / huò)城市公共照明節能改造,建設綠色建築産業園,大(dà)力培育循環經濟、生态産業和(hé / huò)節能環保産業。落實全面節約戰略,開展綠色生活創建行動,推廣裝配式建築和(hé / huò)新型材料,建設低碳發展示範城市。
深化生态文明體制改革。推進氣候投融資試點,完善“長江綠融通”大(dà)數據綜合服務系統,拓展“碳惠通”平台功能,培育優化地(dì / de)方碳排放權交易市場,統籌推進碳排放權、排污權、用能權、用水權交易,推動川渝共建區域性環境權益交易平台,深入推進“廠網河”一(yī / yì /yí)體化改革,健全生态産品價值實現機制。
浙江
大(dà)力推行綠色低碳生産生活方式。堅持先立後破、通盤謀劃,科學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(hé / huò),落實好新增可再生能源和(hé / huò)原料用能不(bù)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的(de)政策,堅決遏制“兩高”項目盲目發展,堅決避免“一(yī / yì /yí)刀切”、運動式“減碳”。狠抓百個(gè)千億清潔能源項目建設,啓動700萬千瓦清潔火電、100萬千瓦新型儲能項目開工建設,新增風光電裝機400萬千瓦以(yǐ)上(shàng),積極推進抽水蓄能電站建設。強化能源運行調度,确保能源安全保供。實施全面節約戰略,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,倡導簡約适度、綠色低碳的(de)生活方式。
廣東
推動廣州加快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和(hé / huò)“四個(gè)出(chū)新出(chū)彩”。加快建設廣州人(rén)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,推動數字人(rén)民币、國(guó)家區塊鏈創新應用等試點落戶。建設大(dà)灣區碳排放權交易平台。
強化“核”“帶”“區”主體功能。加快北部生态發展區綠色發展步伐,完善生态補償機制,支持各市壯大(dà)縣域、鎮域經濟,因地(dì / de)制宜發展水經濟、清潔能源、綠色礦業等,積極發展農産品種養和(hé / huò)深加工、鄉村旅遊經濟,打造生态經濟發展新标杆。
加快完善能源供應保障體系。推進能源結構調整,大(dà)力發展清潔能源,促進能源高效利用,創造條件盡早實現能耗“雙控”向碳排放總量和(hé / huò)強度“雙控”轉變。加快海上(shàng)風電項目建設,推進惠州太平嶺核電、陸豐核電、廉江核電等項目建設,開工建設梅州二期、肇慶浪江、汕尾陸河等抽水蓄能項目,加快數字電網建設,構建以(yǐ)新能源爲(wéi / wèi)主體的(de)新型電力系統。加快現役煤電機組升級改造,推進天然氣調峰發電和(hé / huò)熱電聯産項目建設,加快粵西第二輸電通道(dào)等電網項目建設,推進藏東南至大(dà)灣區特高壓直流等工程前期工作,完善電力市場交易長效機制。加強LNG接收及儲氣設施建設,基本實現天然氣主幹管網“縣縣通”。加強初級産品供給保障,優化石油、天然氣、煤炭等重要(yào / yāo)戰略物資儲備體系。
大(dà)力推動綠色低碳轉型。制定碳達峰碳中和(hé / huò)實施意見和(hé / huò)碳達峰實施方案。加快發展綠色低碳産業,實施綠色制造工程和(hé / huò)重點行業綠色化改造,推進産業園區循環化發展。加快高效節能技術産品推廣應用,加強工業、建築、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,提升數據中心、新型通信等信息化基礎設施能效水平。發展新能源交通運輸和(hé / huò)内河清潔航運,推進煤改氣、油改氣,構建綠色高效交通運輸體系。推動高質量綠色建築規模化發展,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,開展綠色社區、綠色學校、環境教育基地(dì / de)創建行動,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識。
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。構建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機制,抓好中央生态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。推進水環境治理攻堅,強化重點流域和(hé / huò)黑臭水體綜合治理,推進河湖“清四亂”常态化,深化非法洗砂洗泥專項治理,新建城市污水管網1500公裏,确保國(guó)考斷面水質穩定達标。開展珠江口鄰近海域綜合治理攻堅行動,推進“美麗海灣”保護建設。全面提升空氣質量,強化揮發性有機物和(hé / huò)氮氧化物協同治理,抓好臭氧污染治理。加快生活垃圾焚燒設施建設,強化土壤污染防治源頭管控,加強固體廢物處理設施建設,推進建設“無廢城市”。
江蘇
堅定實施擴大(dà)内需戰略,努力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。科學論證、适度超前布局重大(dà)基礎設施,加大(dà)交通、能源、水利、管道(dào)特别是(shì)城鎮燃氣管道(dào),以(yǐ)及市政、生态環境、防災減災等領域投資力度,加快建設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,推動交通、物流、能源、市政等領域智慧化改造。切實做好能源電力保供。加強煤電油氣運等調節,保證電力充足供應。抓好煤炭、石油、天然氣等能源儲備能力建設,有效提升能源供給能力和(hé / huò)抗風險水平,全力保障居民生活和(hé / huò)經濟平穩運行。
堅持減污降碳協同增效,加快美麗江蘇建設步伐。以(yǐ)落實“雙碳”任務爲(wéi / wèi)引領,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。統籌有序做好碳達峰碳中和(hé / huò)工作。制定碳達峰行動方案,實施與減污降碳成效挂鈎的(de)财政政策,平穩有序落實“雙碳”目标,防止“碳沖鋒”和(hé / huò)“運動式”減碳。先立後破推動能源、産業、交通運輸、空間結構優化調整,推進風電、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和(hé / huò)氫能、核能等清潔能源發展,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、煤電降耗減排,增強新能源消納能力,促進煤炭和(hé / huò)新能源優化組合,創造條件盡早實現能耗“雙控”向碳排放總量和(hé / huò)強度“雙控”轉變。大(dà)力培育綠色低碳産業,加強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和(hé / huò)應用示範,加快建設國(guó)家綠色産業示範基地(dì / de),提高産業發展的(de)“含綠量”“含金量”。實施全面節約戰略,在(zài)生産領域推進資源全面節約、集約、循環利用,在(zài)生活領域倡導簡約适度、綠色低碳的(de)生活方式,促進高品質綠色建築規模化發展,全民共建共享生态綠色家園。持續抓好長江大(dà)保護。積極推動國(guó)家警示片新披露問題和(hé / huò)生态環境保護督察發現問題整改,縱深推進污染治理“4+1”工程,着力解決“重化圍江”等問題。強化多種污染物協同控制和(hé / huò)區域協同治理,推動PM2.5和(hé / huò)臭氧濃度“雙控雙減”。加大(dà)幸福河湖、美麗海灣建設力度,實施新一(yī / yì /yí)輪太湖、洪澤湖治理工程,加快太湖生态島建設,加強近岸海域環境保護,紮實開展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行動,加大(dà)農村生活污水、黑臭水體治理力度。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,加強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和(hé / huò)治理,強化土壤污染風險防控,抓好全域“無廢城市”建設,開展新污染物治理,讓江蘇大(dà)地(dì / de)青山常在(zài)、綠水長流、空氣常新。加強生态系統保護修複。大(dà)力推動生态環境治理體系和(hé / huò)治理能力現代化。以(yǐ)部省共建試點省爲(wéi / wèi)契機,深化生态環境保護體制機制改革,完善生态補償和(hé / huò)生态産品價值實現機制,積極構建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體系、政策體系和(hé / huò)市場體系。
河北
着力減污降碳協同增效,推動生态環境質量持續提升。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精準、科學、依法治污,紮實推進碳達峰碳中和(hé / huò),加快建設綠色低碳、生态優美的(de)現代化河北。
持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。強化大(dà)氣污染區域治理,開展工業污染治理提檔升級、重型柴油車清潔替代等專項行動,加快重污染企業退城搬遷,實現重點城市空氣質量穩定“退後十”,優良天數達到(dào)270天以(yǐ)上(shàng)。強化水污染流域治理,全面消除城市和(hé / huò)農村黑臭水體,實施入海河流和(hé / huò)近岸海域水質提升專項行動,地(dì / de)表水國(guó)考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到(dào)67%以(yǐ)上(shàng),打造美麗河湖、美麗海灣。強化土壤污染屬地(dì / de)治理,嚴格源頭防控,啓動無廢城市建設。
穩妥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(hé / huò)。加快調整産業、能源、交通運輸結構,遏制“兩高”項目盲目發展,推動能耗“雙控”向碳排放總量和(hé / huò)強度“雙控”轉變。強化煤炭清潔高效利用,積極發展風電、光電、氫能,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800萬千瓦。推動新型儲能發展。抓好重點行業綠色低碳改造,創建一(yī / yì /yí)批綠色工廠、綠色園區。推進用能權、排污權交易改革。提升生态系統碳彙能力。實施全面節約戰略,加快生産生活方式綠色轉型。
河南
大(dà)力發展先進金屬、先進合金、精細化工和(hé / huò)綠色建材,實施寶武鋁基新材料、鶴壁鎂基新材料、平頂山尼龍新材料等項目。做強長葛循環經濟産業園。加快推進洛陽石化百萬噸乙烯項目。延伸産業鏈條,着力實現從材料到(dào)器件到(dào)裝備的(de)躍升。
聚焦量子(zǐ)信息、氫能與新型儲能、類腦智能、未來(lái)網絡、生命健康、前沿新材料等6個(gè)重點領域,開辟未來(lái)産業發展新賽道(dào),争創國(guó)家未來(lái)産業先導試驗區。規劃建設鄭汴洛濮氫能走廊,加快氫能全産業鏈研發和(hé / huò)一(yī / yì /yí)體化布局。
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。着力消除重污染天氣,推進臭氧污染防治,加強大(dà)氣面源和(hé / huò)噪聲污染治理,推動PM2.5濃度持續下降,優良天數比率持續提升。深入實施“河長+”改革,開展縣城建成區黑臭水體治理攻堅,對不(bù)能穩定達标河流進行系統治理。強化土壤污染源頭管控,開展地(dì / de)下水污染治理試點。積極推進垃圾分類、“限塑”行動,建設“無廢城市”。堅決遏制“兩高”項目盲目發展。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,因地(dì / de)制宜利用地(dì / de)熱資源,新增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450萬千瓦以(yǐ)上(shàng)。
遼甯
千方百計擴大(dà)有效投資。開工建設兵器集團精細化工及原料工程項目,加快SK海力士非易失性存儲器、鞍鋼鲅魚圈基地(dì / de)綠色低碳升級等項目前期工作進度,做好大(dà)連石化搬遷改造、沈飛局部搬遷改造和(hé / huò)沈陽航空動力産業園建設相關工作,加大(dà)裝備制造、石油化工、冶金等産業技術改造力度。
做強做大(dà)産業集群。扶持壯大(dà)集成電路裝備、節能環保、新能源汽車、生物醫藥、人(rén)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。着力提升頭部企業本地(dì / de)配套率,實施一(yī / yì /yí)批延鏈、補鏈、強鏈重點項目。
建設遼西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先導區。支持阜新創建全國(guó)資源型城市轉型示範市、能源綜合創新示範市,支持朝陽、葫蘆島建設清潔能源産業基地(dì / de),支持葫蘆島建設東戴河“帶土移植”中心。
高水平建設遼東綠色經濟區。加強重點生态功能區建設,探索建立生态産品價值實現機制,加大(dà)生态補償力度,建立綠色績效考核評價體系。
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(hé / huò)。推進電力、鋼鐵、有色、建材、石化行業碳達峰行動,堅決防止一(yī / yì /yí)刀切、運動式減碳。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,大(dà)力發展氫能等新能源,加快新型電力系統建設,穩步優化能源供給結構,保障能源充足供應,着力建設清潔能源強省。堅決遏制“兩高”項目盲目發展,依法依規淘汰落後産能、化解過剩産能。實施一(yī / yì /yí)批節能減污降碳改造項目。推進城鄉清潔供暖,推廣城市綠色智慧公交,提升充換電基礎設施服務保障能力。
黑龍江
注重工業領域源頭防控。實行最嚴格的(de)“三線一(yī / yì /yí)單”生态環境分區管控,嚴控高耗能、高排放項目建設。通過規劃環評、項目環評,科學優化鋼鐵、煤炭、石化、火電、水泥等重點産業、産業園區的(de)規模、布局、結構,不(bù)再受理縣級及以(yǐ)上(shàng)城市建成區新建35蒸噸以(yǐ)下、其它地(dì / de)區新建10蒸噸以(yǐ)下燃煤鍋爐項目環評。對“兩高”項目審批情況建立台賬,強化“兩高”項目生态環境源頭防控。組織各地(dì / de)對“兩高”項目環境保護有關要(yào / yāo)求落實情況進行排查。圍繞能源、冶金、焦化、建材、有色、化工、印染、造紙等重點行業,組織各市(地(dì / de))開展強制性清潔生産審核工作,進一(yī / yì /yí)步挖掘企業節能減排潛力,壓實企業主體責任,從源頭上(shàng)減少二氧化碳排放。
協同推進減碳與大(dà)氣污染防治。深入推進散煤污染治理“三重一(yī / yì /yí)改”,哈爾濱、綏化等重點城市完成削減替代燃煤140萬噸。積極推進燃煤鍋爐和(hé / huò)小熱電關停整合,加大(dà)重點地(dì / de)區散煤削減替代力度,加快淘汰地(dì / de)級城市建成區35蒸噸/小時(shí)以(yǐ)下的(de)供熱鍋爐。加快工業爐窯燃料清潔替代,系統梳理工業爐窯清單,分類提出(chū)工業爐窯綜合治理技術路線。強化新生産車輛達标排放監管,加速老舊車輛淘汰,加強超标機動車和(hé / huò)非道(dào)路移動機械執法監管。開展PM2.5和(hé / huò)臭氧協同控制,積極推進含VOCs原輔材料和(hé / huò)産品源頭替代,提升VOCs廢氣收集率、治理設施同步運行率和(hé / huò)去除率。加強消耗臭氧層物質和(hé / huò)氫氟碳化物管理。堅決落實省委、省政府有效解決稭稈露天焚燒工作要(yào / yāo)求,嚴格落實獎懲規定。
支持能源結構優化。配合有關部門,推進風電、光伏發電、生物質發電等項目建設,積極推進齊齊哈爾、大(dà)慶可再生能源綜合應用以(yǐ)及哈爾濱、綏化綜合能源和(hé / huò)東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外送基地(dì / de)建設和(hé / huò)服務國(guó)家光伏、儲能實證實驗平台(大(dà)慶基地(dì / de))建設環評審批工作,爲(wéi / wèi)2021年全省新增非化石能源裝機300萬千瓦做好環評審批保障服務。支持大(dà)慶頁岩油氣産業化商業化。鼓勵生物天然氣開發利用項目建設。
提升生态系統碳彙能力。配合開展小興安嶺-三江平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護修複工程。深入開展“綠盾2021”自然保護地(dì / de)強化監督專項行動,嚴格保護各類重要(yào / yāo)生态系統。支持地(dì / de)方開展生态文明建設示範創建活動,積極參選第五批國(guó)家生态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和(hé / huò)“綠水青山就(jiù)是(shì)金山銀山”實踐創新基地(dì / de)。協同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和(hé / huò)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工作,修訂《黑龍江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(2011-2030年)》(責任處室:生态處,完成期限:2022年四季度)。配合有關部門制定我省生态系統增彙規劃和(hé / huò)林業草原碳彙行動方案,實施國(guó)土綠化行動,科學謀劃林業碳彙項目,有效發揮森林、草原、濕地(dì / de)、土壤、凍土等生态系統固碳作用。
天津
堅持以(yǐ)降碳爲(wéi / wèi)重點戰略方向,把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爲(wéi / wèi)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(de)總抓手,建立減污降碳協同推進機制,加快推動産業、能源、交通運輸等重點領域結構調整,積極引導形成簡約适度、綠色低碳的(de)生活方式,推動生産生活方式轉型取得顯著成效。
推動重點行業綠色化改造。實施綠色制造工程,推動工業企業資源能源投入、生産過程、産品設計、物流運輸、污染治理等全流程綠色化改造。強化清潔生産審核,統籌碳排放、污染排放,制定推進清潔生産審核的(de)政策措施,依法開展強制性清潔生産審核、自願性清潔生産評價認證,鼓勵重點行業、工業園區和(hé / huò)企業集群開展整體審核模式試點。推動鋼鐵行業實施升級轉型、流程再造,逐步從“長流程”向“短流程”轉變。推動石化行業工藝技術、原料路線、主要(yào / yāo)設備等關鍵環節升級改造。鼓勵化工企業加快由重化工向精細化工、由單體材料到(dào)高分子(zǐ)複合材料、由基礎化學品到(dào)高端化工新材料的(de)結構提升。加快提升鑄造行業工藝裝備水平,顯著提高高端鑄造行業産能及産量占比。
推動産業園區綠色化改造。參照綠色園區評價指标體系、《國(guó)家生态工業示範園區标準》(HJ 274—2015)等,建立工業園區綠色評價體系,引導工業園區綠色化改造。強化産業園區資源能源消耗、污染排放、生态建設、風險防範等調查評估,推動工業園區生态環境綜合治理。推動産業園區實施循環化、節能低碳化改造,促進資源循環利用、能量梯級利用。
壯大(dà)節能環保戰略性新興産業。加大(dà)政策支持力度,發展壯大(dà)節能環保、清潔能源等綠色産業。通過發布技術名錄、推廣示範工程等方式,鼓勵支持環境治理企業關鍵治理技術産品自主創新,推動首台(套)重大(dà)環保技術裝備示範應用,加快提高環保産業技術裝備水平,推進5G、物聯網、雲計算、大(dà)數據、區塊鏈、人(rén)工智能等新一(yī / yì /yí)代信息技術與節能環保産業的(de)深度融合創新。
推進城鄉建設低碳轉型。建立完善以(yǐ)綠色低碳爲(wéi / wèi)導向的(de)城鄉規劃管理機制,杜絕“大(dà)拆大(dà)建”。開展建築能效測評,逐步推行公共建築能耗限額管理。加強建築用能基本情況統計,構建城市建築能源監管平台,支持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場化機制的(de)實施。
大(dà)力發展節能低碳建築。制定實施綠色建築相關标準技術規範,完善綠色建築評價标識管理制度,新建建築全部執行綠色建築設計标準。加強綠色建築技術标準規範研究,開展綠色建築技術的(de)集成示範。發展被動式超低能耗、近零能耗建築,通過建築布局、立體綠化、建築材料使用等被動式節能措施,降低建築能源需求。
加快提高建築用能效率。持續推動既有建築、老舊供熱管網節能改造,加快公共建築能效提升改造。加快推廣供熱計量收費。大(dà)力推廣能源計量、高效節能光源、供暖空調系統高效運行、新風熱回收、節能竈具等節能技術,提高建築用能效率。促進可再生能源規模化應用,推廣太陽能光伏、地(dì / de)源熱泵和(hé / huò)空氣源熱泵等技術,探索可再生能源應用和(hé / huò)推廣模式。農村地(dì / de)區因地(dì / de)制宜推進熱泵、燃氣、生物質、地(dì / de)熱等高效清潔供暖方式。
吉林
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。實施公共醫療衛生、環境保護、糧食和(hé / huò)能源安全等重大(dà)科技專項,讓科技造福百姓、惠及民生、改變生活。
推動制造業做大(dà)做強。支持遼源建設新能源汽車産業配套基地(dì / de)。建設東北亞汽車産業研究院。石化産業要(yào / yāo)向“減油增化”“精細化工”轉型,推動産品由“原料型”向“材料型”轉變。争取開工建設吉化80萬噸乙烯項目。用好俄氣俄油資源,謀劃實施長嶺天然氣化工産業園等項目。支持吉林油田穩定發展。新能源産業要(yào / yāo)立足我省富風富光資源優勢,推進新能源綜合開發利用,積極打造國(guó)家級消納基地(dì / de)、外送基地(dì / de)、制氫基地(dì / de)。開發建設白城、松原兩個(gè)新能源産業示範園區,抓好松原長青等12個(gè)生物質熱電聯産項目建設。加快風電、光伏制氫産業化、規模化應用。推動新能源裝備制造企業落地(dì / de),形成産業集群。
狠抓重大(dà)項目建設。加快布局數據中心,推進數字交通建設,新建吉林省能源大(dà)數據智慧中心,抓好長春、吉林城市智能體建設,推動吉林祥雲大(dà)數據平台能力升級。交通、水利、能源等重大(dà)基礎設施工程保持較高投資強度。謀劃實施重大(dà)水利工程,抓好中部城市引松供水二期工程、大(dà)江大(dà)河治理二期工程,做好引嫩入白擴建等“十四五”重大(dà)引調水工程前期工作。打造“兩橫兩縱雙環”電網,完善500千伏電網結構,啓動吉林“陸上(shàng)三峽”工程,推動“吉電南送”特高壓通道(dào)建設。構建“兩橫三縱一(yī / yì /yí)中心”油氣網。
統籌區域協調發展。培育更多區域增長極、動力源,支持白城市建設中國(guó)北方氫谷、中國(guó)北方雲谷,打造四平市東北區域重要(yào / yāo)物流集散地(dì / de),抓好梅河口市高質量發展先行示範區、敦化市綠色轉型創新發展示範區、前郭縣生态優先綠色發展示範區、大(dà)安市生态經濟創新發展示範區建設。
激發市場主體活力。大(dà)力發展民營經濟,破除隐性壁壘,鼓勵民營企業進入交通、能源、電信等領域。
推動綠色低碳發展。啓動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,加強重點行業和(hé / huò)重要(yào / yāo)領域綠色化改造,全面構建綠色能源、綠色制造體系,建設綠色工廠、綠色工業園區,加快煤改氣、煤改電、煤改生物質,促進生産生活方式綠色轉型。支持白城建設碳中和(hé / huò)示範園區。深入推進重點行業清潔生産審核,挖掘企業節能減排潛力,從源頭減少污染排放,發展壯大(dà)環保産業。支持乾安等縣市建設清潔能源經濟示範區。創建一(yī / yì /yí)批國(guó)家生态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和(hé / huò)“綠水青山就(jiù)是(shì)金山銀山”實踐創新基地(dì / de)。
甘肅
加快重塑傳統産業新優勢。打好産業基礎高級化産業鏈現代化攻堅戰,全面落實鏈長制,發揮鏈主企業作用,推動石化、有色、鋼鐵、煤化工、精細化工産業延鏈補鏈強鏈。實施“三化”改造項目270個(gè)。推進隴東綜合能源基地(dì / de)高質量發展,新增煤炭産能1465萬噸,原油産量突破1000萬噸,天然氣産量達到(dào)5億立方米。持續推動軍民融合向縱深發展。實施找礦突破戰略行動,加快礦産資源勘查開發。
做大(dà)做強新興産業。搶抓曆史機遇,發展壯大(dà)新能源、新材料、生物醫藥、電子(zǐ)信息等産業。建成“十四五”第一(yī / yì /yí)批風光電項目,啓動建設“酒湖特高壓”配套風電、“隴電入魯”工程及配套風光電項目,加快“隴電入浙”“隴電入滬”前期工作。力争開工建設玉門昌馬、張掖盤道(dào)山等3-4個(gè)抽水蓄能電站。加快德福高檔電解銅箔、東方钛業綠色循環等項目建設。推動金昌新能源锂電、平涼智能光電、張掖智能制造等産業集聚發展。
有序推進減排降碳。制定碳達峰碳中和(hé / huò)“1+N”政策體系。支持企業能源替代、降碳減碳,加快資源循環利用、大(dà)宗固廢綜合利用基地(dì / de)建設。争取國(guó)家低碳城市、低碳園區和(hé / huò)低碳鄉村試點。探索生态産品價值實現機制,推進生态産業化和(hé / huò)産業生态化。積極參與國(guó)家碳市場交易。堅決遏制“兩高”項目盲目發展,分行業制定技術改造實施方案,有序推動鋼鐵、建材、石化等重點行業綠色低碳轉型。
系統集成推進改革。保質保量完成國(guó)企改革三年行動任務,提高國(guó)有企業活力和(hé / huò)效率。深化電力、水資源、天然氣價格改革。拓展公共資源交易平台功能,推動林權、水權、草原承包經營權、排污權、用能權交易。
海南
加速主導産業集群化。培育壯大(dà)風電、光伏、可降解材料等低碳環保産業。推動海洋經濟一(yī / yì /yí)二三産業聯動發展,盡快形成若幹有競争力的(de)海洋産業鏈。
争做“雙碳”工作優等生。研究出(chū)台我省碳達峰實施方案,編制項目引進低碳指南。堅持節約優先,實施全面節約戰略,倡導綠色低碳的(de)生産生活方式,開展低碳城市、低碳園區、低碳社區、低碳校區、低碳景區、低碳建築試點。立足海洋大(dà)省優勢,高水平建立和(hé / huò)運作省藍碳研究中心,在(zài)海洋碳彙研究上(shàng)搶占國(guó)際制高點。大(dà)力發展碳金融。探索生态産品價值實現海南路徑。基本完成重點區域自然資源資産統一(yī / yì /yí)确權登記,制定我省生态産品價值核算地(dì / de)方标準、啓動首批試點,推進赤田水庫流域生态補償等機制創新試點。完成造林綠化10萬畝。開展冬春季大(dà)氣污染防治攻堅行動,持續鞏固提升空氣質量,細顆粒物(PM2.5)、臭氧平均濃度分别控制在(zài)每立方米13微克和(hé / huò)120微克以(yǐ)下。
文章來(lái)源:EE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