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! 26個(gè)省級行政區的(de)能源規劃都在(zài)這(zhè)裏了(le/liǎo)!(下)
山西
着力推動傳統優勢産業内涵集約發展。支持超臨界燃煤機組建設,推進光伏、風電基地(dì / de)化發展,加快建設垣曲、渾源抽水蓄能電站,再規劃建設8-10個(gè)抽水蓄能電站項目,加快推進前期工作,力争早日開工。開發利用地(dì / de)熱能和(hé / huò)生物質能。投運2-3個(gè)500千伏新能源彙集站,加快能源互聯網試點建設,積極拓展晉電外送市場。推動非常規天然氣增儲上(shàng)産,加快管網互聯互通。加大(dà)焦化、鋼鐵、水泥等行業超低排放和(hé / huò)節能改造力度,推廣大(dà)機焦、幹熄焦等先進裝備技術,引導煤電材、煤焦化氫、鋼焦化氫等一(yī / yì /yí)體化高效循環發展。
着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産業成鏈集群發展。深入實施千億産業培育工程,做強做優高端裝備制造、新材料、節能環保、數字産業等千億級産業,做大(dà)做深節能與新能源汽車、合成生物、現代醫藥和(hé / huò)大(dà)健康等百億級産業,做精做專通航、信創、軟件業等潛力産業,布局量子(zǐ)信息、碳基芯片、氫能與儲能、下一(yī / yì /yí)代互聯網等未來(lái)産業。着力補鏈延鏈強鏈,規劃打造一(yī / yì /yí)批重點産業鏈,建立健全“鏈長制”,培育一(yī / yì /yí)批龍頭骨幹“鏈主”企業,打造一(yī / yì /yí)批“專精特新”“鏈核”企業,引進培育一(yī / yì /yí)批配套企業。
深入開展碳達峰山西行動。制定我省“雙碳”工作實施意見和(hé / huò)碳達峰實施方案,落實落細碳達峰碳中和(hé / huò)“1+X”政策體系各項任務。探索“雙碳”目标實現路徑,推動能耗“雙控”向碳排放總量和(hé / huò)強度“雙控”轉變,加快形成減污降碳激勵約束機制。鞏固提升碳彙能力,推進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,積極推進近零碳排放示範工程、碳達峰試點示範建設,開展碳捕集、利用與封存等技術研究。探索開展經濟生态生産總值核算。堅決遏制“兩高”項目盲目發展,實施重點行業能效提升行動,持續降低能耗強度,落實新增可再生能源和(hé / huò)原料用能不(bù)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政策,加快推進能源、工業、交通運輸、城鄉建設等領域綠色低碳轉型。
雲南
推進綠色能源和(hé / huò)綠色制造深度融合。加快“風光水火儲”多能互補基地(dì / de)建設,加強數字電網建設,構建以(yǐ)新能源爲(wéi / wèi)主體的(de)新型電力系統。新增新能源裝機1100萬千瓦以(yǐ)上(shàng)、力争開工2000萬千瓦,推動480萬千瓦火電裝機項目開工建設。安全高效釋放煤炭産能,促進原油加工和(hé / huò)頁岩氣增産增效。再引進一(yī / yì /yí)批綠色鋁矽引領性精深加工企業,加快打造中國(guó)綠色鋁谷、光伏之(zhī)都。全産業鏈打造新能源電池産業。穩定烤煙面積和(hé / huò)産量,做大(dà)優質煙葉規模,促進卷煙提檔升級。加快鋼鐵、有色、化工等産業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改造。建設國(guó)家綠色能源與綠色制造融合發展示範區。
積極擴大(dà)有效投資。更好撬動社會資本投資,實現工業、能源、綜合交通、農業、水利、旅遊等重點領域投資保持較快增長。
加快布局新型基礎設施。建設中國(guó)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數字樞紐,提升昆明國(guó)際通信出(chū)入口局服務能力和(hé / huò)物聯網接入能力,持續擴大(dà)千兆光網覆蓋範圍,新建5G基站2萬個(gè),推進5G融合創新應用。推動交通、物流、能源、市政等基礎設施智慧化改造,開展“城市大(dà)腦”試點,建設智慧校園,持續推進新能源汽車公共充電設施建設。積極争取國(guó)家重大(dà)科技基礎設施落地(dì / de)雲南。
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。高質量編制雲南省碳達峰實施方案和(hé / huò)“十四五”能耗雙控實施方案,支持減碳增彙及碳交易市場發展,做大(dà)綠色金融,加快形成減污降碳的(de)激勵約束機制。嚴格執行“兩高”項目清單管理制度,依法依規推動落後和(hé / huò)低效産能退出(chū)。引導重點行業深入實施清潔生産改造,推動垃圾分類和(hé / huò)資源化,推進資源全面節約、集約、循環利用。廣泛開展綠色生活創建行動,倡導簡約适度、綠色低碳的(de)生活方式。
守牢糧食和(hé / huò)能源安全底線。完善戰略物資儲備制度,實施戰略性礦産資源找礦行動。統籌煤電油氣供給保障,科學實施用能管理。
山東
持續擴大(dà)項目投資。突出(chū)“十強”産業、基礎設施、重大(dà)平台、社會民生,謀劃推出(chū)2000個(gè)省級重點項目。加快裕龍島煉化一(yī / yì /yí)體化、萬華新材料低碳産業園等重大(dà)項目建設。開展工業技改提級行動,設立“技改專項貸”,突出(chū)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,推進“萬項萬企”“百園技改”計劃,工業技改投資突破5000億元。創建國(guó)家級傳統産業轉型升級試點示範區,引導企業有序開展節能降碳技術改造。繼續支持淄博全國(guó)老工業城市和(hé / huò)資源型城市産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建設。穩妥開展基礎設施領域不(bù)動産投資信托基金試點。
能源保障網方面,加快建設山東半島千萬千瓦級海上(shàng)風電基地(dì / de)、中國(guó)海上(shàng)風電國(guó)際母港,開工渤中、半島南500萬千瓦海上(shàng)風電項目。推進膠東半島千萬千瓦級核電基地(dì / de)建設,開工海陽核電二期,投運高溫氣冷堆示範工程,打造“國(guó)和(hé / huò)”先進三代核能基地(dì / de)。加快魯北風光儲一(yī / yì /yí)體化、整縣光伏規模化開發、天然氣環網等重大(dà)工程。支持日照打造綜合能源協同保障基地(dì / de)。新能源和(hé / huò)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(dào)6700萬千瓦以(yǐ)上(shàng),有效擴大(dà)外電入魯規模。
精準管控“兩高”行業。落實“四個(gè)區分”要(yào / yāo)求,嚴格執行“五個(gè)減量替代”,對全省16個(gè)“兩高”行業,進行清單化跟蹤監管,實施能耗煤耗單獨核算、閉環管理,堅決遏制“兩高”項目盲目發展。加快淘汰低效落後産能,開展用能預算管理,整合退出(chū)地(dì / de)煉産能740萬噸、焦化裝置産能115萬噸,推動大(dà)氣污染傳輸通道(dào)城市鋼鐵産能應退盡退。
嚴格落實“四水四定”。落實水資源消耗總量和(hé / huò)強度雙控,推進黃河流域水資源超載治理,管住管好黃河“水袋子(zǐ)”。開展新一(yī / yì /yí)輪地(dì / de)下水超采區劃定。完善提升引黃灌區農業節水工程,加嚴高耗水行業用水定額管理,加強重大(dà)項目水資源論證。深化水價機制改革,推行節水獎勵制度,節水型社會達标縣超過75%。
堅決築牢藍色生态屏障。強化陸海污染聯防聯治,深化入海排污口分類整治,近岸海域水質優良面積比例保持在(zài)90%以(yǐ)上(shàng)。實施海洋藍色碳彙行動,探索建立測算評估标準體系。
紮實開展綠色低碳轉型行動。制定碳達峰實施方案,建立覆蓋重點領域的(de)能耗統計監測體系,落實好國(guó)家鼓勵可再生能源消費政策。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,引導重點排放單位參與全國(guó)碳排放權交易,支持勝利油田碳捕集、利用與封存重點實驗室建設。舉辦碳達峰碳中和(hé / huò)國(guó)際論壇,推動煙台開展智能低碳城市試點。支持棗莊集聚發展锂電産業。實施全面節約戰略,深化城鄉生活垃圾分類,推進濟南、青島、淄博三大(dà)生态環保産業集群建設,組建省環保産業發展集團,打造10家生态工業園區。
廣西
保障工業運行暢通。加強能源電力保供,确保國(guó)能廣投北海電廠、防城港紅沙核電3号機組按期投産運行,千方百計增加火電水電出(chū)力,積極謀劃風電、光伏等新能源項目和(hé / huò)抽水蓄能項目。加快北海、防城港煤炭儲備項目建設。
加速推進基礎設施建設。加快建設數字電網,推動電力系統智能化。開工建設500千伏新江站等能源項目,實現220千伏變電站縣城全覆蓋。
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。有序推進碳達峰、碳中和(hé / huò)工作,積極參與全國(guó)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。深入實施六大(dà)高耗能行業節能改造,加快防城港、貴港、梧州、百色、玉林等5個(gè)國(guó)家資源綜合利用基地(dì / de)和(hé / huò)梧州國(guó)家綠色産業示範基地(dì / de)建設,創建3個(gè)以(yǐ)上(shàng)綠色園區、20家以(yǐ)上(shàng)綠色工廠。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,推動煤炭和(hé / huò)新能源優化組合。加強綠色礦山建設,推進廢棄礦山生态修複。推廣綠色建築。強化特色生态産品公用品牌、生态标識培育和(hé / huò)保護,推動綠色低碳産品認證。深化生态保護補償制度改革,推進生态産品價值實現試點。深入開展公共機構節能,強化綠色生活創建和(hé / huò)資源集約節約利用,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。
貴州
鞏固提升特色優勢産業。實施煤電擴能增容提質行動,推進大(dà)中型煤礦建設,煤炭産量達到(dào)1.45億噸;加快建設一(yī / yì /yí)批先進煤電機組,力争改造煤電機組裝機180萬千瓦。
促進有效投資穩定增長。圍繞“四化”等重點領域,深入實施擴大(dà)有效投資三年攻堅行動。全力擴大(dà)産業投資。聚焦現代能源、新能源電池及材料、新能源汽車、大(dà)數據電子(zǐ)信息、高端裝備制造、綠色環保等産業,加快建設一(yī / yì /yí)批重大(dà)項目,支持企業開展智能化、數字化改造,新型工業化完成投資3200億元,工業投資占比提高到(dào)26%左右。改進“四化”和(hé / huò)生态環保基金使用方式,擴大(dà)基金規模,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項目建設。建設數字電網,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,推進220千伏變電站縣域全覆蓋。天然氣管道(dào)聯通71個(gè)縣。适度超前布局新型基礎設施,加快全國(guó)一(yī / yì /yí)體化算力網絡國(guó)家(貴州)樞紐節點建設,推進“東數西算”試點。加快京東、南方電網等數據中心建設。
持續深化重點領域改革。完善能源資源價格形成和(hé / huò)動态調整機制,積極有序推進電力市場化交易。加快城鄉供排水一(yī / yì /yí)體化改革,創新污水處理收費機制,修訂出(chū)台城鎮供水和(hé / huò)天然氣配氣價格管理辦法。加快推進數據要(yào / yāo)素市場化配置改革,優化提升貴陽大(dà)數據交易所,在(zài)數據授權使用、登記确權、技術标準等方面實現突破。
統籌做好碳達峰碳中和(hé / huò)工作。科學制定碳達峰實施方案,提高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水平,推動煤炭和(hé / huò)新能源優化組合,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,加快抽水蓄能開發建設。統籌做好能耗“雙控”,推動高耗能行業綠色化、清潔化改造,嚴控“兩高”項目盲目上(shàng)馬。加快先進綠色低碳技術應用,推進資源全面節約、集約、循環利用,降低單位産品能耗物耗水耗。
完善綠色發展制度。加快生态産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,推動排污權和(hé / huò)碳排放權等市場化交易,健全完善生态補償、生态環境損害賠償、林業碳彙等機制。常态化辦好“貴州生态日”系列活動。廣泛開展綠色機關、綠色家庭、綠色社區、綠色出(chū)行等創建行動。
四川
推動區域協同發展再加力。加快省級新區交通、能源、信息等“硬件”和(hé / huò)營商環境、創新平台、人(rén)才引育等“軟件”建設,打造引領高質量發展的(de)先行區、領頭羊。
加快發展綠色低碳優勢産業。落實省委關于(yú)以(yǐ)實現碳達峰碳中和(hé / huò)目标爲(wéi / wèi)引領推動綠色低碳優勢産業高質量發展的(de)決定。聚焦清潔能源産業,加快水風光氣氫多能互補一(yī / yì /yí)體化發展,積極推進“三江”水電基地(dì / de)、涼山州風能發電基地(dì / de)、“三州一(yī / yì /yí)市”光伏發電基地(dì / de)建設,打造國(guó)家天然氣(頁岩氣)千億立方米級産能基地(dì / de),支持發展氫能源。聚焦清潔能源支撐産業,大(dà)力發展成德高端能源裝備産業集群,推動晶矽光伏、能源裝備、多元儲能等産業重大(dà)項目落地(dì / de),加快推進甘孜—天府南—成都東、阿壩—成都東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電工程。聚焦清潔能源應用産業,實施“電動四川”行動計劃,促進動力電池産業發展壯大(dà),推動新能源汽車産業提檔升級,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,構建成渝氫走廊。統籌推進釩钛、稀土、锂鉀、石墨、玄武岩等資源開發利用,加快建設攀西國(guó)家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。
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。紮實抓好中央生态環保督察、長江黃河生态環境警示片反饋問題整改,确保按期整改到(dào)位。出(chū)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意見,深化藍天、碧水、淨土保衛行動,推進長江經濟帶污染治理“4+1”工程,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,推動主要(yào / yāo)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下降,優良天數率和(hé / huò)203個(gè)國(guó)考斷面水質優良率達到(dào)國(guó)家考核要(yào / yāo)求,堅決守住生态環境質量“隻能更好、不(bù)能變壞”的(de)剛性底線。
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(hé / huò)。嚴格落實國(guó)家雙碳政策,實施“碳達峰十大(dà)行動”,推動近零碳排放試點建設。出(chū)台堅決遏制“兩高”項目盲目發展三年行動實施方案,加強重點用能單位能耗監測。發揮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功能,有序推進碳排放權、用能權交易,鼓勵參與全國(guó)碳市場交易。全面推進自然資源統一(yī / yì /yí)确權登記,推動林草碳彙開發和(hé / huò)交易,鞏固提升生态系統碳彙能力。健全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,創造條件盡早實現能耗“雙控”向碳排放總量和(hé / huò)強度“雙控”轉變,加快形成減污降碳的(de)激勵約束機制。實施公共機構碳達峰行動,開展節約型機關和(hé / huò)公共機構創建,倡導簡約适度、綠色低碳的(de)生活方式,節約每一(yī / yì /yí)張紙、每一(yī / yì /yí)度電、每一(yī / yì /yí)滴水。
安徽
推進戰略科技力量建設。加強國(guó)家實驗室服務保障,推進深空探測實驗室建設。擴大(dà)合肥綜合性國(guó)家科學中心力量布局,加快大(dà)科學裝置集中區建設,組建環境、未來(lái)技術、數據空間等研究院,建設一(yī / yì /yí)批前沿交叉研究機構。
着力提升發展質量。深化數字賦能,推廣應用工業機器人(rén)8000台,新增智能工廠、數字化車間200個(gè),滾動實施億元以(yǐ)上(shàng)技改項目1200項。增加綠色低碳技術、産品、裝備和(hé / huò)服務供給,新增綠色工廠80家。
着力擴大(dà)發展總量。按照“4116”目标,推動新一(yī / yì /yí)代信息技術、汽車及零部件、裝備制造、新材料4個(gè)優勢産業向萬億級邁進,加快建設智能家電、節能環保、生物醫藥等10個(gè)超千億級産業,建立10戶超千億企業、60戶超百億企業目标培育庫,“一(yī / yì /yí)企一(yī / yì /yí)策”開展選育。
實施碳達峰行動。出(chū)台碳達峰實施方案,推進能源綜合改革創新。開展“雙碳”科技創新專項,加強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和(hé / huò)推廣應用。落實能耗雙控制度,實施用能預算管理,探索開展能源要(yào / yāo)素市場化配置改革。嚴格審批新增“兩高”項目,加強存量項目節能挖潛。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(hé / huò)減量替代,布局建設一(yī / yì /yí)批光伏發電、風電、生物質發電等項目,新增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350萬千瓦以(yǐ)上(shàng)。加快能源基礎設施和(hé / huò)“外電入皖”項目建設。
湖北
堅定不(bù)移鞏固回穩向好态勢,切實推動經濟發展行穩緻遠。把能源方面,加快建設襄陽宜城火電、荊州熱電二期、随州電廠等火電項目和(hé / huò)黃岡平坦原、鹹甯大(dà)幕山、宜昌清江等抽水蓄能項目,實施金上(shàng)至湖北直流特高壓等輸配電項目,推進宜昌、恩施頁岩氣勘探開發。
堅定不(bù)移推進産業轉型升級,切實做大(dà)做強現代産業集群。前瞻布局量子(zǐ)信息、未來(lái)網絡、氫能、精準醫療、腦科學與類腦研究等未來(lái)産業。培育國(guó)家級綠色工廠20家以(yǐ)上(shàng)、5G全連接工廠30家以(yǐ)上(shàng)。
堅定不(bù)移改善生态環境,切實厚植綠色發展底色。堅決扛實共抓長江大(dà)保護責任,減污、降碳、增綠、增長四維一(yī / yì /yí)體、協同推進,全力維護好我省錦繡山川、大(dà)美江湖,多姿多彩展現荊風楚韻。深入推進污染防治。加強區域大(dà)氣污染聯防聯治,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。推進長江高水平保護十大(dà)攻堅提升行動,加快集中式飲用水源地(dì / de)規範化建設。實施土壤環境治理保護重大(dà)工程。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。深入推進生态系統保護與修複。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,加快實施國(guó)土空間生态修複、“三線一(yī / yì /yí)單”生态環境分區管控。辦好國(guó)際濕地(dì / de)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(dà)會。持續抓好中央生态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。深入推進綠色低碳發展。認真做好碳達峰、碳中和(hé / huò)工作,嚴控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上(shàng)馬,加快發展循環經濟、低碳經濟。推進垃圾分類和(hé / huò)資源化利用,倡導綠色低碳生活。真正讓美麗湖北、綠色崛起成爲(wéi / wèi)我省高質量發展的(de)鮮明底色。
陝西
提升基礎性創新支撐力。貫徹落實國(guó)家基礎研究十年規劃,争創國(guó)家基礎學科研究中心。支持空天動力陝西實驗室争創國(guó)家實驗室,圍繞能源資源、信息、材料、生命科學、農業環境等重點領域,布局提升陝西實驗室體系。支持西安建設綜合性國(guó)家科學中心,支持榆林創建國(guó)家級能源革命創新示範區,加快楊淩農科城等創新載體建設。支持國(guó)家分子(zǐ)醫學轉化科學中心、先進阿秒激光、電磁驅動聚變等國(guó)家重大(dà)科技基礎設施建設,強化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預研工作。
堅持“穩控轉”調優能源工業。狠抓優煤、擴油、增氣各項工作,在(zài)确保安全生産前提下,強化穩産、保供、儲備和(hé / huò)應急保障能力建設,爲(wéi / wèi)國(guó)家能源安全提供支撐。推進可可蓋、巴拉素等煤炭項目建設,加快延長石油富縣、陝煤黃陵等外送配套電源建設,擴大(dà)電力外送規模。推進煤炭高效清潔利用,加快煤電機組節煤減排改造,促進煤化工産業高端化、多元化、低碳化發展,積極發展煤基特種燃料、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。大(dà)力發展光伏、風能、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,加快陝北至湖北、神府、渭南3大(dà)新能源基地(dì / de)項目建設,推進抽水蓄能電站、氫能示範項目實施,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,打造全國(guó)重要(yào / yāo)的(de)清潔能源基地(dì / de)。用好能耗彈性空間推進技術工藝先進、産品市場廣闊的(de)重大(dà)項目建設,新建項目嚴格執行能耗等最新技術标準,确保嚴控盲目上(shàng)馬“兩高”項目的(de)要(yào / yāo)求精準落地(dì / de)。
推進綠色低碳發展。梯次有序實施國(guó)家碳達峰十大(dà)行動,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(hé / huò)保護環境的(de)産業結構、生産方式、生活方式、空間格局。适應能耗“雙控”逐步向碳排放“雙控”轉變,加快形成減污降碳的(de)激勵約束機制。推進排污權、用能權、用水權等市場化交易,積極推動西鹹新區國(guó)家氣候投融資試點落地(dì / de),支持陝南建設生态産品價值實現機制示範區。加快基礎設施綠色低碳發展,推進國(guó)家大(dà)宗固廢綜合利用示範基地(dì / de)建設,城鎮新建建築中綠色建築占比提升到(dào)60%、裝配式建築占比達到(dào)24%。深化園林城市創建,推行垃圾分類和(hé / huò)資源化,西安市、鹹陽市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到(dào)95%。實施全面節約戰略,推進各領域節約行動。大(dà)力發展綠色制造,降低生産領域單位産品能耗物耗,實現資源全面節約、集約、循環利用。倡導簡約适度、綠色低碳生活方式,深入開展“光盤”等糧食節約行動,廣泛開展綠色社區、綠色學校、綠色家庭等創建活動,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。
青海
加快打造國(guó)家清潔能源産業高地(dì / de)。着眼助力全國(guó)能源結構轉型、降碳減排,大(dà)力發展清潔能源。堅持源網荷儲一(yī / yì /yí)體化,高質量建設國(guó)家大(dà)型風電光伏基地(dì / de),繼續擴大(dà)兩個(gè)可再生能源基地(dì / de)規模,科學建設整縣屋頂分布式光伏,加快建設羊曲、龍羊峽、瑪爾擋等以(yǐ)水電爲(wéi / wèi)主的(de)新能源調控基地(dì / de),打造多元協同高效儲能體系,積極創建國(guó)家儲能先行示範區。穩步打造零碳電力系統,持續開展全網綠電行動,推進“青電入豫”配套工程建設,做好第二條外送通道(dào)前期工作。加快建設零碳産業園區,集群化發展清潔能源産業,持續壯大(dà)以(yǐ)新能源發電成套設備及關聯設備制造爲(wéi / wèi)主體的(de)産業鏈,積極培育光伏和(hé / huò)儲能制造兩個(gè)千億級産業,更好發揮青海清潔能源“風生水起”“風光無限”獨特優勢。
積極培育新興産業。深入實施産業基礎再造工程,以(yǐ)技術改造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,推動信息材料、儲能材料等特色新材料産業向高端延伸,做優做好生物醫藥和(hé / huò)高原康養産業。推進5G網絡和(hé / huò)千兆光網建設,逐步發展雲計算、大(dà)數據、區塊鏈、人(rén)工智能等新一(yī / yì /yí)代信息技術産業,建好數據中心和(hé / huò)大(dà)數據産業園,發揮數字技術對經濟發展的(de)放大(dà)、疊加、倍增作用。
持續推進生态系統保護和(hé / huò)修複。全面開展城鄉垃圾治理行動,深化“無廢城市”和(hé / huò)全域無垃圾示範區創建,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,以(yǐ)更高标準深入打好藍天、碧水、淨土保衛戰,讓綠色發展的(de)“氣質”更純正,大(dà)美青海的(de)“顔值”更靓麗。
統籌有序做好碳達峰碳中和(hé / huò)工作。圍繞在(zài)碳達峰方面先行先試,落實全國(guó)統一(yī / yì /yí)要(yào / yāo)求,統籌銜接能耗強度和(hé / huò)碳排放強度降低目标,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,嚴控“兩高”項目盲目上(shàng)馬,科學有序推進工業、建築、交通等重點領域節能降碳,實施好三江源、海西州清潔供暖工程。鞏固提升生态系統碳彙能力,開展減碳增彙基礎、林草碳彙基線調查,積極參與全國(guó)碳排放交易市場建設。廣泛開展創建綠色機關、綠色家庭、綠色學校、綠色社區及綠色出(chū)行等行動,倡導簡約适度、綠色低碳生活方式,結合大(dà)力發展清潔能源,努力爲(wéi / wèi)全國(guó)實現碳達峰碳中和(hé / huò)作出(chū)青海應有的(de)貢獻。
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制度體系。優化國(guó)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,建立“四級三類”國(guó)土空間規劃體系,嚴格落實“三線一(yī / yì /yí)單”生态環境分區管控制度。全面開展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産清查統計,紮實推進統一(yī / yì /yí)确權登記。深化生态保護補償制度改革,推動建立流域橫向生态補償機制,落實好第三輪草原生态保護獎補政策,健全特許經營制度,完善生态環境損害賠償制度,推進排污權、用能權、用水權市場交易,不(bù)斷豐富拓展生态産品價值實現路徑。
推進重大(dà)技術攻關。圍繞青藏高原典型生态系統維持與修複、碳達峰碳中和(hé / huò)、鹽湖産業、清潔能源、綠色有機農牧、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等領域關鍵技術攻關,繼續開展“揭榜挂帥”,用好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,推動鹽湖資源保護利用、多能互補綠色儲能、三江源生态與高原農牧業等國(guó)家重點創新平台建設,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,不(bù)斷增強科技創新基礎能力。
内蒙古
着力穩産業強鏈條育動能,夯實經濟高質量發展根基。圍繞更好保障國(guó)家能源安全、糧食安全、産業安全、生态安全,緊扣“兩個(gè)基地(dì / de)”建設,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,集中打造綠色農畜産品加工、新能源、新材料、新型化工、現代裝備制造、生物醫藥、數字經濟、現代服務業等産業集群,首批打造12條重點産業鏈,帶動産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。
大(dà)力推進能源和(hé / huò)戰略資源基地(dì / de)優化升級。做好現代能源經濟這(zhè)篇文章,聚焦“兩率先”、“兩超過”目标,加快蒙東、蒙西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(dì / de)和(hé / huò)抽水蓄能電站、新型儲能設施建設,加快沙漠、戈壁地(dì / de)帶大(dà)規模新能源開發規劃布局,加快源網荷儲、風光火儲一(yī / yì /yí)體化綜合應用示範,壯大(dà)風光氫儲産業集群,建設安全、靈活、高效的(de)新型電力系統,新增新能源并網規模2000萬千瓦以(yǐ)上(shàng),可再生能源裝機比重提高到(dào)40%以(yǐ)上(shàng)。積極籌建新能源裝備制造産業發展基金,大(dà)力發展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和(hé / huò)運維服務業,集中建設千億級新能源裝備制造産業集群和(hé / huò)氫能裝備、儲能設備産業基地(dì / de)。協同聯動深化能源改革,建立清潔能源消納長效機制,健全新能源項目管理辦法,完善能源價格形成機制。加大(dà)清潔能源和(hé / huò)戰略性礦産勘查力度,強化煤炭應急産能儲備,加強特高壓外送通道(dào)和(hé / huò)配套電源工程建設,持續優化蒙西電網東部末端網架和(hé / huò)電源點支撐布局,促進電力充足供應,做好煤炭電力保供工作。延伸稀土産業鏈條,主攻高端材料和(hé / huò)終端産品,提高精深加工度和(hé / huò)綜合利用率。
大(dà)力推進制造業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發展。在(zài)能源、化工等領域建設10個(gè)企業級、行業級、區域級工業互聯網平台,推動智能化工廠、數字化車間建設。鞏固工業園區整合成果,完成區域評估,實現智慧園區全覆蓋。加快過剩低效産能退出(chū),有序推進節能節水超低排放改造,實施園區自備電廠、高耗能企業綠電替代,發展綠色制造,打造一(yī / yì /yí)批低碳園區、零碳園區。
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。強力推進空氣質量改善,深化烏海及周邊地(dì / de)區等重點區域大(dà)氣污染聯防聯治,推進鋼鐵、有色、化工等重點行業污染深度治理,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,加快推進清潔取暖,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。強力推進水污染防治,重點整治入河排污口和(hé / huò)不(bù)達标斷面水體,加快推進污水處理廠精準提标,開展縣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排查整治。強力推進土壤風險管控,開展農用地(dì / de)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治,加大(dà)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和(hé / huò)農膜回收力度,推行垃圾分類和(hé / huò)資源化,支持鄂爾多斯、包頭、烏海開展大(dà)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示範。
紮實推進節約集約循環發展。科學構建碳達峰、碳中和(hé / huò)政策體系,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,加大(dà)重點領域節能降碳力度,加快大(dà)宗貨物運輸“公轉鐵”、“散改集”,持續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。實行能耗強度嚴格控制、總量彈性管理,完善用能預算管理,強化能耗強度标杆引導,堅決遏制“兩高”項目低水平盲目發展,新建項目一(yī / yì /yí)律執行“兩個(gè)先進”審查标準,新釋放用能空間優先用于(yú)發展綠色特色優勢産業。建立健全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,堅決落實“四水四定”原則和(hé / huò)“量水而(ér)行”要(yào / yāo)求,狠抓地(dì / de)下水超采治理,全面強化農業節水增效、工業節水減排、城鎮節水降損。加強建設用地(dì / de)“增存挂鈎”,加大(dà)批而(ér)未供和(hé / huò)閑置土地(dì / de)處置力度,推進低效用地(dì / de)再開發和(hé / huò)工礦廢棄地(dì / de)複墾利用。弘揚勤儉節約優良傳統,倡導簡約适度、綠色低碳生活方式,激勵各族人(rén)民攜手共建美麗内蒙古。
加快建設創新型内蒙古。緊扣産業鏈部署創新鏈,聚焦新能源、新材料、乳業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等重點領域實施一(yī / yì /yí)批關鍵技術攻關項目,啓動種業、“雙碳”科技創新重大(dà)示範工程,建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。
甯夏
做大(dà)做強重點産業。推進工業結構、綠色、智能、技術四大(dà)改造,實施基礎再造工程,延鏈補鏈、壯鏈強鏈,有效突破供給約束堵點,加快打通生産、分配、流通、消費各環節,增強産業鏈韌性。發展數控機床、儀器儀表等先進制造業,提升化工、紡織等傳統産業,培育一(yī / yì /yí)批龍頭骨幹企業、關聯配套企業,帶動電子(zǐ)信息、新型材料、清潔能源等新興産業增長20%以(yǐ)上(shàng)。搶抓“東數西算”機遇,高水平建設全國(guó)一(yī / yì /yí)體化算力網絡甯夏樞紐,拓展5G、大(dà)數據、人(rén)工智能等應用場景,培育上(shàng)雲企業1000家、服務業集聚區13個(gè)。
紮實抓好污染治理攻堅。堅決整改中央環保督察反饋、生态環境警示片反映等問題,以(yǐ)整改的(de)實際成效取信于(yú)民。強化重點行業企業超低排放改造,推進臭氧污染防治,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(dào)83%。綜合治理重點河湖、入黃排水溝和(hé / huò)城市黑臭水體,黃河幹流甯夏段水質保持Ⅱ類進Ⅱ類出(chū),地(dì / de)表水國(guó)控斷面優良比例穩定在(zài)80%。深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,實行生活垃圾分類處理,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(dào)43%。
紮實抓好節能降耗減碳。科學設置“碳達峰”“碳中和(hé / huò)”年度指标和(hé / huò)階段性任務。深化能耗“雙控”三年行動,引導企業加強節能降碳技術改造,推動能源資源節約集約。嚴格産業管控目錄,開展重大(dà)項目節能評估和(hé / huò)産能置換,堅決遏制“兩高”項目盲目發展。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,加大(dà)光伏、風電、煤層氣等開發利用,高标準建設國(guó)家新能源綜合示範區。倡導綠色低碳生活,推進節約型機關、綠色社區、綠色校園建設。
文章來(lái)源:EESIA